自2024/7/1起,醫療險的副本理賠就在台灣的保險市場上消失了
但不影響在此之前就投保雙實支或雙實支以上的保戶
未來,將會走向正本理賠、傷害填補原則的基準靠攏
而這個改革的問題以及後續民眾該如何重新審視保單
本篇將大略做個說明
未來不會有副本理賠的醫療實支:
自7/1後,保險公司因法令的關係,在最後一張可以收副本理賠的安聯人壽停售後
副本理賠的醫療實支在未來就變成了絕響
但這不影響在2024/7/1以前就投保可以副本理賠的保戶
這個法規影響的未來,並不會朔及既往
另外,尚有部分團險的理賠,依然可以收副本理賠
傷害填補原則
目前金管會朝向的方向有二
1、僅投保一張醫療實支(正本)
2、可以投保第二張實支,但僅限傷害填補原則
第一種可能性的話就會如下一段的說明
這邊解說第二種可能
首先,我們先解說一下什麼是傷害填補原則
傷害填補原則就是
"無論買了幾張醫療實支,所有的保險公司就只會根據保戶所支出的費用予以填補,不會超出其支出"
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保戶在就醫時,花費多少錢最多只能從保險公司拿到支出的費用總和
舉例來說,我住院花費10萬塊,我買了兩張實支,每張限額都是20萬(兩張合計40萬)
但我最多只會從這兩家保險公司拿到合計10萬塊的理賠金
接著我們來討論,金官會可能會進行的傷害填補原則辦法
目前所知(未來若有明確規定會在寫文說明)保戶投保完正本實支後
若覺得保額不足,可以向第二家保險公司進行投保
未來在理賠時,可先向第一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若有理賠不足額處,可以用相關證明向第二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不足額的部分
但這個方式目前會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誰要當第一家實支的保險公司
第一家的實支通常是會需要支付金額較高的保險公司,誰當第一家都會相對較虧
第二個問題是,各家商品的設計不同,要如何佐證"理賠不足額"是另一個難題
因為在理賠實務上,有些項目是不同保險公司會斟酌理賠的項目
譬如手術後有些醫院會開"除疤凝膠"
這個藥物有些保險公司賠有些不賠,那要如何去認定這個是不足額還是不賠就會變成一個難題
甚至在理賠上,第二家保險公司也可能會因為第一家的理賠態度決定自己理賠的方向
(因為理賠結果有第一家保險公司背書了)
未來只收正本收據的醫療實支影響了什麼?
在過去,可以投保副本實支的時候
通常會選擇兩張性質可以互補的商品作為搭配
譬如,某A醫療實支的住院雜費很高,但門診手術理賠不優渥
那我們就會選擇B保險公司門診手術理賠較理想的商品去跟A搭配
讓各種風險的缺口都盡可能被滿足
由此可知,無論過去或現在,都鮮少有一張醫療實支可以"單獨"解決醫療風險的
也因此,過去尚可投保副本實支時,我們還有辦法彌補各自的缺口
但修法後,這些風險可能會變成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以"現存"的醫療實支實付險來說,比較大的三個問題是
1、住院醫療雜費相對較少
2、門診手術的理賠金額過低
3、門診手術的項目受限227、3343
醫療雜費的理賠是"健保不給付的自費耗材或藥物"
譬如標靶、心臟支架、髖關節、水晶體等等等等,皆是由醫療雜費去理賠
但相較過去的商品,現存的醫療實支雜費就變少了許多
這會導致未來民眾在選擇治療的品質時會更為限縮
因為醫療的進步
目前有許多的手術治療都不需要住院了,僅須門診即可完成手術治療
這也導致在門診手術的理賠比例變得日益廣泛
為了降低損率,保險公司近幾年紛紛限縮門診手術治療的金額或條件
而在這波改革後,民眾未來要面對的就是更好的門診治療技術卻需要負擔更高的費用風險
現售的醫療實支,大多門診手術的金額都不高(不超過五萬)
在內容本身就偏少外,又不能投保副本實支用以彌補,所以對於未來的門診手術治療是一個隱患
現行投保方向
因目前保險公司跟金管會的討論結果並不明朗
所以尚無法預測未來商品走向
但以現在這種空窗期來說
會建議沒有保險的人優先投保醫療實支,有餘裕在補強日額醫療險即可
且上面有提到,目前市場的醫療實支對於門診手術的理賠都偏少
所以在挑選日額醫療補強時,也可以從門診手術較高的商品優先考慮
本次的分享就到這邊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或line詢問
信箱: a0917554549@gmail.com
line: 0917554549
粉絲頁: 阿包保險部落
你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