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開始我們需要先統一一下彼此對於保險公司大小的標準
因為可以比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統一用"資本適足率"來當成我們對於保險公司風險評估的標準
如果還不知道甚麼是資本適足率(RBC)
可以參考下面兩篇文章
好的,我很經常聽到人家說
XXX保險公司比較大,理賠比較快啦!
XXX保險公司不常聽,會不會很難理賠?
XXX理賠很阿薩利拉!
等等等等這類型稍微沒有根據的臆測
今天版主就擷取評議中心去年整年度的統計資料
來解析保險公司的理賠風氣、常見爭議、爭議緣由等等
111年保險公司申訴率
申訴率是指當保戶對於保險公司理賠不滿意的第一步
對保險公司發起申訴
保險公司在跟保戶進行溝通,看是否可以達成協議或解決
上面的表是評議中心統計去年整年度的保險公司的申訴案件
數值越大代表申訴的比例越高
所以從上表來看
但因為各家業務案件量不同,也會影響整體申訴的人數
所以我們就看最後一項的申訴比例
從表單來看
目前申訴比率最高的是宏泰人壽的1.57
其次是合作金庫人壽的1.41
第三是法巴人壽的1.07
三家的總簽單契約來說都不算多,但申訴數量卻意外的稍高一些。造成比率被拉高
宏泰人壽是宏泰集團下的關係企業,宏泰集團另外還有像是安泰銀行、宏泰建設、群益證券等等企業
法巴人壽是法國巴黎銀行集團的台灣壽險分公司。
合作金庫人壽的母公司當然就是合作金庫銀行,且合庫人壽也與法國巴黎控股公司亦有關係
換句話來說,其實三家公司的背後都還算是蠻有財力的
宏泰人壽的申訴比例之高,應該與薰衣草漲價以及兩年前的禾馨婦產的理賠有關
因此可以預料的高
合庫及法巴的話,保險商品選擇較少,版主我也無從判斷為什麼申訴率那麼高~
但其他常見的傳統保險公司來說來說,都還算是合理的水平
像是南山、國泰、富邦、台灣、全球、三商等等都是在0.3以下
另外高於0.5的像是
友邦、元大、第一、安聯、安達、保誠等等就偏高一些
111年評議中心評議比例
申請評議的時機點,大部分都是因為與保險公司沒有達成共識
才需要請第三方協助公證以及協商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點
評議中心經過評議後,在總件數1963件中完成評議結果的是1070件(其餘的看是上法院還是怎麼樣)
而其中1070件裡面,又有125件是評議中心認為保戶應獲得全額或部分理賠金的
換言之,發起評議的件數是1936件。但最終獲賠的只有125件
就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就是多數時候是保戶理虧或是對於保險商品認知上不對等
這點我們留到最後討論
榜首是宏泰人壽的0.73
其次是合作金庫人壽0.59
第三名是法巴人壽0.44
與申訴率的排名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三家保險公司接受了保戶申訴後依然無法獲得共識
才會在上去至評議中心調解。就結果來說不算意外
畢竟在產生糾紛的時候保險公司與保戶踩的點本來就不同
要說沒有共識本來就很正常,才會需要第三方來協調~
老牌保險公司
國泰0.06、南山0.04、新光0.06
都算是蠻健康的
另外常見的
富邦0.04、台灣0.06、全球0.07、中國0.07、遠雄0.19、三商0.07
其中遠雄的比率稍高,其他保險公司基本上相去不遠
最後,我們來看看到底產生爭議的是甚麼問題呢
比例最高的是承保範圍
承保範圍就是指保單條款所保障的內容以及項目
我用城市舉例
就像"整個台北市"是我的保障範圍,那就會很清楚是涵蓋整個台北市範圍
南港、松山、內湖等等等等都是在我的範圍內
板橋、汐止、基隆等等就不是在我的保障範圍內
既然有那麼清楚的範圍標示了,為什麼會有爭議呢?
那就是要看
1、是條款的說明是否攏統(譬如我剛好在台北跟新北的交界發生事故,算誰的)
2、保戶是否對商品認定有誤差(譬如我就認為整個陽明山都屬於台北市,但其實有範圍是在新北市內)
3、是否投保時業務告知的與理賠的範疇不同(譬如業務銷售的時候跟你說新北市也會賠)
我們用實務一點的例子來說好了
譬如實支實付的"手術定義"
目前對於手術的定義,有些保險公司已經載明只賠健保2-2-7所稱的手術,針對2-2-6的處置不賠
有些則沒有細分何謂手術的定義
但一般民眾對於甚麼227、226基本上都一頭霧水。就會很難去區分手術的範圍
就譬如大腸息肉切除是屬於2-2-6的處置並不是健保2-2-7所稱的手術
大部分保戶不會知道。但真的去切了息肉後才發先自己的保險可能不賠,就產生爭議了
而承保範圍竟然比例高達17%之高,顯見保戶對於保險保障範圍的認知會與投保時有所出入
因此在規劃保險的時候,盡可能把所有疑問都問過一遍,避免爭議
次高的是理賠金額認定
白話一點就是我認為這個應該賠一千,保險公司卻只賠五百的概念
這部分多數與醫療實支實付險會有較大的關係
主要在於部分保戶對於"醫療險"的認知較為薄弱
譬如很難清楚的分辨"醫療實支實付險"以及"醫療日額險"的差異
舉例來說
實支實付險的病房費限額一千元與醫療日額險的一千元是不同概念的理賠模式
實支實付有理賠醫療雜費、日額醫療則沒有
這個可以參考這篇
必要性醫療的爭議
這大部分取決於治療方式以及是否有治療必要的認知差別
舉例來說,非自願剖腹產以後有些媽媽會使用"除疤凝膠"來消除腹部的傷痕
而這個就是經常有爭議的部分
因為保險公司會認為,消除疤痕這件事非屬醫療必要而是美容需求居多
而保戶多數的立場會是醫生開的為什麼不行、醫生說他的病人都可以賠阿
雙方因此就會產生不對等的認知
延遲給付的部分有7.5%
這個就是保險公司拖太久沒有理賠造成的爭議
若以非保險公司責任歸屬的延滯問題,可能是醫院病歷給太慢、健保局健保紀錄拖很久等等非保險公司能控制的
以保險公司問題的話可能是理賠人員太少、理賠案件量太多無法消化等等
都能造成延滯的問題
但還是會有部分的理賠是理賠人員忽略或是文件遺失等等造成的
相關的延滯理賠可以參考
最後我們來討論招攬不當這件事
雖然在表中沒有特別標示業務員的問題
但有些爭議確實是由業務引起的,譬如說跟你說這個會賠、那個會賠結果發生事故後有爭議等等
就以之前最常碰到的話術是
"長照險只要請看護就可賠了"這種鬼話
長期照護險主要理賠依據是巴氏量表的評分,而不是"是否有請看護"
或是上面也有提到的理賠金額認定,有些業務也是籠統的說"住院就會賠"
但並沒有太明確的說明住院可以理賠的項目包含哪些
導致保戶住院後有些自費用藥或耗材無法理賠等等
這都是業務本身操守的問題
我會說是個人操守的問題,不能怪罪保險公司
但實務上,有些保險公司(或保經公司)的教育訓練就非常有問題
譬如某人壽,明明商品內容是"重大疾病險"卻要業務去以"重大傷病"的名義銷售
導致業務一知半解的去賣自己根本也不熟的商品
其次
保戶本身不關心保障內容亦是產生爭議的問題之一
我指的不關心是指不太會去了解實際規劃保險的細則
我當然知道一般民眾非從業人員,對於保險這種需要一點專業能力的東西自然會不太理解
就像我們大部分人也很難去理解艱深的法律問題、建築繪圖、表演藝術等等等等的專業
不過因為保險是幫自己轉嫁風險的工具之一,很難說過了就過了,有時候一買就是一輩子
就像買房子會去查看看是沒有漏水、是不是事故屋等等基本的問題
我想,保戶也會需要大概了解跟驗證一下業務說的話這樣
對自己的保障也會比較安全
我們回歸到主題,到底大小間保險公司真的會影響"好不好賠"嗎?
首先,我還是無法直接跟各位說甚麼叫大間甚麼叫小間
因為有些保險公司境外有母公司或是國際性保險公司等等
所以用甚麼角度去看保險公司大小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
但其實我們可以從評議中心的統計資料來大概了解一些資訊
在去年度申訴、評議的前三名保險公司其實背後也都是有相關的企業在支撐
因此要說他們小家,實在是很難下定論
但要說不常聽見,那確實是
所以如果在選擇較少聽過的保險公司時,可以多看一下是否有相關的爭議或案例存在
但最主要還是要了解商品的條款內容,才是保障自己的最佳方式
但,我們也可以大概的理解
去年評議案件1963件只有125件是評議中心認為申請評議方式有理判賠的
其實比例不算高。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投保前對於商品的認知
我知道保險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買來放著,等待風險發生在拿出來用
所以買了以後就很容易忘記內容或細節
所以才需要定期自己或找信任的人協助健診保單
才不會在發生風險後才驚覺自己買錯或理解錯了
但說到底,是否跟"保險公司"本身有關
若以一千九百多件中只有一百多件是評議過的比例來說
保險公司規模大小跟是否不容易理賠的關係,我認為不大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或line詢問
信箱: a0917554549@gmail.com
line: 0917554549
粉絲頁: 阿包保險部落
你可能會想看